
7月17日,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召开2025年上半年全省检察机关创新工作交流会,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俊琳以《“人大代表+公益诉讼”双向奔赴 高质效办好公益诉讼案件》为题作交流发言。2023年4月,嘉峪关市检察机关首创性构建“人大代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在人大代表工作站设立检察公益诉讼联系点,选聘人大代表担任公益观察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发现线索“信息员”、协助办案“助理员”、跟进回访“监督员”作用,实现代表履职与检察监督的“双向奔赴”,让检察监督“时度效”被人大代表感知,被人民群众认可。该项机制的工作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媒体和内刊报道宣传,通过该机制办理案件中已有2件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
一是代表深度嵌入办案全流程,源头活水更丰沛。创新邀请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办案。线索摸排阶段,代表依托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走访社区、企业收集“急难愁盼”,将烂尾工程超占土地、扬尘污染等民生问题转化为高质量案件线索;调查取证环节,借助代表身份便利联系相关单位核实数据、固定证据,破解“调查难”;公开听证时,代表担任听证员提出专业意见,整改阶段参与“回头看”,监督问题真改实改。此举已推动30余件群众关切的问题高效解决。
二是双向赋能构建协同体系,监督合力更强劲。创新建立常态化联络、信息共享及“联合督办”机制。检察机关定期通报工作进展,人大代表及时反馈社情民意;对重大复杂或跨部门案件,由检察机关与线索提出代表共同挂牌督办。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整合了监督资源,大幅提升了办案效率和执行力,推动多个“老大难”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是成果转化共享惠民生,公平正义可感可知。创新推动检察建议与代表建议衔接转化,将办案发现的深层次治理问题,通过代表形成高质量建议提交人大,促进源头治理和系统解决。同时,引入人大代表担任“公益保护观察员”,见证整改成效并向群众反馈。机制运行以来,在生态环境、食药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领域整治成效突出,让公益保护成果真正惠及于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切实提升。
嘉峪关市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人大代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奋力书写“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嘉峪关检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