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本院要闻 > 正文
本院要闻

【城区检察】从“无证”到“持证”

时间:2025-08-2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排水管网是城镇健康运行的生命线,与河湖流域生态安全、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持证‘排水’‘排污’,让商户更安心经营,也是从源头上保护嘉峪关生态环境。”近日,受嘉峪关市城区人民检察院邀请,参加医疗机构无证排水、排污公益诉讼案件“回头看”的人大代表张建华如是说。



图片

2025年4月,市城区检察院运用“口腔医疗机构污水不当处置”“医疗机构违法排放污水”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对从住建局、卫健委调取的辖区内医疗机构办理排水证、排污证等数据进行“碰撞”发现,辖区内25家口腔诊所均未依法申领排水许可证,某医院未依法办理排污许可证。

“口腔诊所洗牙等诊疗活动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和化学制剂,若未经预处理直排管网,后果不堪设想。医院污水成分更复杂,没有排污许可的严格监管,等同于埋下了定时炸弹。”办案检察官介绍道。

图片
图片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为进一步查实情况,检察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深入市辖区内口腔诊所展开现场调查。“我们需要办理排水证吗?这事我不太清楚,也没人让我们办啊。”某家诊所负责人一脸茫然。在走访另一家未办排污证的医院时,负责人表示:“我们医院一直正常运转,环保验收都通过了,没听说还要单独办排污证。”这一句句“不清楚”“没听说”,暴露出相关监管部门存在宣传缺位、监管乏力等问题,一张张本应约束污水排放的“许可证”,在管理盲区中“沉睡”了太久。

为凝聚共识、精准“开方”,市城区检察院在梳理调查取证情况、查阅《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法律规定后,邀请负有监管职责的住建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召开公开听证会,并从听证员库中专门选择具有医疗、环保领域背景的专业人员作为听证员,共同研究推进排水、排污许可执法工作的“好法子”。

图片

听证会上,行政机关代表坦言,“检察机关通报的问题确实存在,但目前‘补证’工作‘欠账’太多,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精力,整改起来难度很大。”“无论存在怎样的客观困难,法定职责不容推卸。行政主管机关在‘清旧账’的同时,也要避免‘欠新债’,可以探索将办理排水证和排污证作为取得办理营业执照的必选项。”听证员积极建言献策。经过充分讨论,听证员认为,因行政机关履职不充分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风险隐患,符合检察机关提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条件。

2025年4月22日,市城区检察院根据听证会形成的意见,向住建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分别制发检察建议书,督促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部分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置,及时、规范、有序开展排水证、排污证办理工作。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机关予以高度重视,依照各自职责,迅速部署整改。住建部门不仅第一时间为全市25家口腔诊所办理排水证,还借此契机建立健全与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制定涵盖学校、洗车等多领域的全市重点排水户清单,并逐步核发排水证70余份。生态环境部门对某医院未办理排污许可证的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与卫健部门就及时通报各医疗机构床位数变化情况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印发《嘉峪关市2025年排污许可“大起底、大排查、大提升”工作方案》,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建立排污许可“核发、监管、执法”衔接机制,切实发挥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效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案件办结,回复收到,但检察机关守护公益的脚步并未停歇。2025年6月20日,一场由检察长带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参加的“回头看”行动悄然展开。检查组随机抽取了10家口腔诊所和医院进行实地回访,检查排水证、排污证办理、公示情况,并同步确认各医疗机构污水预处理设施安装、运行状况。经实地核查,辖区内口腔医疗机构均已取得排水证,某医院因转型变更登记,无需办理排污许可证,目前已按规定进行排污许可登记。

“城市污水排放监管,看似微小,却牵连着千家万户的日常水质安全,这些不起眼的‘出口’,往往是城市水环境治理链条上的隐患节点。”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城区院检察长郭文礼介绍说,“我们从排水证、排污证办理‘小切口’出发,利用大数据赋能检察监督,用检察建议疏通堵点,最终目的是督促行政机关协同治理城市生态,切实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监督成效,彰显出检察机关在生态保护与社会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关闭

智能悬浮区